新闻资讯

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涛:抓住临床关键问题进行研究,才能使患者获益

界面新闻记者 | 张倩楠

界面新闻编辑 | 刘海川

“作为医生,一定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,抓住临床关键问题进行研究,才能使成果从实验室再回到临床,才能使患者获益。”2025年4月22日,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“新征程上的奋斗者”中外记者见面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涛说。正是在这种理念下,他的团队用中国方案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。

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,年发病率约5-8/10万人。患者预后不良,常于手术后早期复发,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。“我所从事的领域是我们神经外科最难治的疾病脑胶质瘤,脑胶质瘤主要发生于大脑,恶性脑胶质瘤平均存活期短。我带领我们团队,为了攻克这个疾病,奋斗了37年。” 江涛说。

据江涛回忆,“我记得有一个患者是美术学院毕业的,在大学三年级时感觉画画的时候右手有点不灵,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长了个胶质瘤,是低级别的,这类患者经过手术治疗,可以长期存活。但不幸的是,这个肿瘤长在大脑运动区上,导致他的手活动发生障碍,可能会影响他的专业和生活质量。我们在脑功能精细图谱指导下对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,获得了完好功能保留。” 后来患者娶妻生子,但3年之后肿瘤复发又长大了,再次对肿瘤进行精准切除后,2024年10月再次复发。

“经过20年研究,我们研发了一种专门针对这种脑胶质瘤复发患者的药物,这位患者口服我们的药两个月之后,症状明显减轻。患者一家人来到我们诊室,我们看到患者的状态,感觉非常非常欣慰。作为医生,哪怕只有1%的希望,我们也一定会进行100%的努力,患者的幸福就是我们医生更大的快乐” 江涛说。

30多年来,江涛团队主要建立了两个图谱,一个是大脑功能区精准图谱,实现对肿瘤的精准切除,使患者术后功能得到了良好保护。另一个是脑胶质瘤的多组学数据图谱,通过这个数据图谱,首次发现病命名了促使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基因。针对这个基因,研发出一个小分子化合物,这个药物在2024年4月23日正式上市,使这类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,生存期明显延长。

江涛团队历经十五年的脑胶质瘤临床样本积累、患者长期随访以及多维组学数据检测,构建了首个中国人群的脑胶质瘤功能基因组学数据库——中国脑胶质瘤基因图谱计划(CGGA)数据库。CGGA数据库向全世界研究者免费公开了约2000例中国脑胶质瘤样本的功能基因组学数据,开发了多个脑胶质瘤的可视化在线分析工具,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更大规模的脑胶质瘤医学信息工程。

该工作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机制的深入探究,为脑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和药物靶点研发提供指导,并为脑胶质瘤精准医学全链条的发展奠定基础,推动中国脑胶质瘤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的进步。

  • 央行北京分行: 一季度北京地区信贷总量合理增长、信贷结构不断优化
  • 领益智造与国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
  • 专栏丨“关税海啸”冲击非洲经济
  • 基本面 | 全年PPI同比下降3%,12月跌幅收窄0.3个百分点
  • 哈佛大学商谈出售10亿美元私募股权资产
  • 港理大公布多项AI+医工成果,助港建设国际医疗创新枢纽
  • 3名中国公民在伊朗港口爆炸中受轻伤
  • 美国沃尔玛等主要零售商警告关税政策将抬高物价
  • 黄金高位震荡,挂钩理财产品如何选?
  • 2025新奥门天天开大全:揭秘未来娱乐新地标
  • 谷歌高管解读Q1财报:用户的AI搜索时长能达到传统搜索两倍左右
  • 106岁东江纵队老战士、四川省侨联名誉主席邱林逝世
  • 东吴策略:“四月决断”后,风格如何选择?
  • 对中期影响深远的三个政策线索
  • 康哲药业计划拆分旗下皮肤业务赴港上市
  • 关键词: